台灣醫療典範廳

歷屆台灣醫療典範獎

2008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得主

陳照隆 醫師

( 陳照隆醫師)

簡歷

  • 民國38年10月出生於台灣台東縣
  • 民國65年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 獲頒中華民國第十八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

推薦理由及傑出貢獻事蹟

  照隆兄為土生土長之綠島人,早期陳家祖先來自大陸泉州到屏東小琉球,再來到台東綠島山仔腳。綠島位於台灣東南海面,是本省一處重要屏障。一百八十五年來,我們的祖先登陸開墾拓荒。他們本為大漢民族堅苦卓絕的毅力,歷經千辛萬苦與大自然戰鬥,終於開築了這片美麗的世外桃源,對於先人這種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意志,身為子孫的我們能不肅然起敬嗎?

  綠島原稱「火燒島」,面積為17.32平方公里,距台東市十八浬,距蘭嶼四十五浬,全島長約四公里,寬為三公里,環島周圍長約二十公里,唯一不等邊之四邊形。

  前清時代,島上無官設衛生醫療人員,民眾患病皆由略諳醫藥鄉老們開方採藥治療,環境衛生落後。日據時代設有公醫,醫生一人專事醫療工作,並無其他衛生保健等行政工作。

  光復後,設衛生所於南寮村,屬鄉公所,設醫師一人護士二人,從事衛生行政及醫療工作。民國六十五年二月再改屬縣衛生局,地處離島,交通不便,醫師人員經常懸缺,亦是一不為人知之無醫村。

  民國三十九年,台灣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在綠島成立,負責收訓三十八年金門古寧頭大捷之匪俘及後因軍司法機關判決之叛亂及政治犯交由本部感訓(包括二二八事件之政治犯),其中不少大學教授、醫事人員,因而成立「醫務所」,解決訓導處之醫療工作,當時綠島醫療落後,經常缺乏醫師,當地百姓如有疾病皆可前往醫務所診治,因而解決當時綠島醫療之不足,照隆兄小學時已經常利用寒暑假前往訓導處補習國語數學等科目。小學時,同學的母親因難產大量出血,亦請訓導處之政治犯(醫學有關人員)前往急救診療,才免一死,保住寶貴之生命。

  照隆兄於1949年8月出生於綠島,完成六年國小教育,即參加初中聯考(綠島當時未設國中),隻身離開綠島前往台東市完成初中及高中之教育。民國五十八年適值政府培養離島醫師人員保送制度,適年進入高雄醫學院就讀接受完整之醫學教育,民國六十七年八月,因綠島醫師之缺乏,返鄉擔任衛生所主任兼醫師,擔任醫療之重任,迄今已近三十年(民國65年8月迄今)。

  早期的綠島交通貧瘠,村莊分布散落,楠仔湖、柚仔湖,溫泉等村莊,前往為病人看診亦應翻山越嶺,步行約需1小時至2小時,臨時發燒腹痛、分娩、慢性病之病人,亦應急速前往診治。因而獲得妥善之照顧。

  民國五十九年,綠島司法監獄之創設,利用綠島隔離的環境,收容台灣各監所難以矯治之受刑人,予以集中嚴格管教,使之改過遷善。成立之初,雖有衛生科之設置,置醫師護士各一名,地處離島交通不便,醫師人才不易羅致。故其六十七年前,監所之醫療工作全由當時的受刑人「劉堂坤」醫師擔任(其人為嘉義當時一根毛衣強暴致死事件之醫師)勉強解決受刑人之醫療問題。六十七年八月照隆兄回鄉服務,監所醫師短缺(當時劉醫師已移監至台灣監所)即應聘為綠島監獄之特約醫師,負責受刑人之醫療及衛生教育等工作。每週利用兩時段前往看診,夜間如有急診亦不眠不休的前往處置。

  花蓮仁愛之家,綠島教養所,於民國六十七年在綠島成立,專收刁頑惡性重大之遊乞,隔離教養,惟院民皆大部分年事已高,身體健康狀態不良,照隆兄乃應聘為教養所之特約醫師負責該所院民之醫療工作,並給予完善之長期照護。

  以上該兩所之病患,至今仍由趙龍兄全年無休,日以繼夜地為他們付出醫療之愛心,希望在離島的特殊一群,亦能享受到同樣完善的醫療照護。
回鄉綠島服務已近三十年,照隆兄不只全日無休,也全年無休,只要夜間門鈴一響,披上外衣亦即前往診治---時時刻刻、戰戰兢兢的為鄉親提供醫療照護。對於低收入戶及窮困之病患即提供免費之醫療。默默服務,一步一腳印,繼續實踐當初行醫的最初理念,希望偏遠離島的病患都能受到最佳最完善的醫療照護。

  照隆兄除了長時間奉獻基層,偏遠離島醫療外,也熱心公益,擔任綠島服務社理事長,社區理事多年。在綠島成為人人皆知的綠島「保護神」。我乃深覺照隆兄一心照護離島地區之病患,得後生晚輩加以學習。因此更需要將這些在偏遠地區服務奉獻的醫師公開表揚,以玆鼓勵,也向他們致上萬分之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