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梅 醫師
簡歷
推薦理由及傑出貢獻事蹟
在苗栗縣歷年來均被列為醫療偏遠地區公館鄉,有一奉獻醫生守護當地的醫療長者,亦是苗栗醫界中令大家推崇的「出診」前輩---謝春梅,憑藉著當「醫師」的使命……
日治時期(昭和十九年即民國三十三年)屆醫師經過8年的自修及實務經驗依法取得醫師資格後,時年23歲,本預計到熱鬧的都市開業,因父親的一句:「鄉下沒有醫生,最好回來服務地方」,民國39年底毅然決然選擇在故鄉苗栗縣公館鄉開業,這麼多年來,謝春梅用「視病猶親」的心情,來為自己家鄉的鄉親服務,而他的付出也得到公館鄉親的肯定。即在現址(公館鄉福基村、上福基)開設福基診所,從此未曾他遷,亦未中斷,默默行醫,守護該窮困之地區已逾64年之久,現已高齡87歲,身體仍建朗,且繼續執業中。很多人到現在仍指定請他看診。福基診所看診雖無健保給付,但不少鄉民還是習慣到診所看病。87歲的謝春梅也經常出診,病患一有病痛,謝春梅二話不說,由護士開車載著出診;謝醫師與病患不只是醫病關係,最重要是他們成了朋友。由於謝醫師視病如親,行醫至今沒有醫療糾紛的產生。其醫治病患向均以人溺己溺之情,心、藥並濟,使病患感受親切、信賴,接受治療,其醫者之至高情懷,表現無遺。其行醫一甲子,諸多至今尚為當地耆宿稱道之事蹟,略記其一二,以之互勉;謝醫師雖非科班出生,但曾經日治時期嚴苛之醫師檢定洗禮,不但醫術一流,其醫德尤豐,其輕功利、重情義之情操,早已被當地老少譽為地方守護神。
立志當醫師的雄心壯志
幼年時家中貧窮無法考中學,但已愛唸書的謝醫師仍去念高職電器科,成績不錯,擔任級長(現在的班長),卻因為家境不好沒錢註冊,只念了一年便到醫院當醫務助士,卻也奠定他當醫師的志向。從小貧困的他,如果您以為他是為了賺錢才做這個決定,可能就太小看謝醫師了,謝醫師想法很單純---為了想救人。
不計貧富 只要病人提出要求 畏路途艱困一定出診
因其身於斯長於斯,開業當時,及深知該地係屬鄉村與山區,必然融入貧困中,無法因行醫致富或飛黃騰達,其實雖尚年輕,然已有強烈之使命感與歸屬感而無怨無悔地留守當地。尤以開業之初,適逢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民不聊生,貧困家庭已三餐難繼,且當時之醫療資源又匱乏,醫治病患,明知患者無力支付醫藥費用,仍遵行醫德,縱使血本無歸亦默默為之。台灣光復初期,此種情境尤甚,其服務地區雖有羊腸小徑,部分可以自行車或機車代步,但福基、出礦坑、獅潭、泰安、銅鑼等廣大山區,則必須徒步前往(重病及年長者無法到診所接受治療),遇到病患半夜急診點瓦斯燈、油燈步行出診的情況及遇到病情特殊守在病患身邊整夜的情況更是時有所聞,此種情形曾延續長達30年之久,迄道路逐步開闢後始獲改善,其艱辛之程度可見一斑,且當時該地區尚無電力供應,夜間照明全賴煤油當或瓦斯燈為之,環境之窘困,如以當今之生活環境衡量,顯難洞察或想像其當年所面對惡劣之環境與實況。
「我早年行醫,走了至少2、30年」,謝春梅說,福基庄附近的鄉下地方,早期醫療資源缺乏,且交通不便,最遠出診走到銅鑼鄉新雞隆地區,而且病人家境貧窮,他甚至不收錢。謝醫師說:「有錢沒錢都看…病人優先,病人第一…」謝醫師覺得很安慰的是有許多治癒過的病人在多年後仍對謝醫師當年的義行非常感謝。病患說:無論地點有多偏僻,無論時間多晚,謝醫師總是不拒絕。
一回遇到難產的病人(謝醫師判定為子宮外孕,需立即開刀),考量自己的硬體設備,立即親自開車將病患轉送婦產科醫院進行手術。當時醫院的醫師還質疑謝醫師的判定,但經檢查結果,仍是老醫師的經驗獨到。謝醫師說:「自己的硬體設備如何,自己非常清楚,做不到,一定要轉診,病人的黃金時間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握。」
傳染病防治的基層守門員 社區衛教的宣傳者
台灣光復之初,即民國34間,該地區突發生”天花”之傳染病,謝醫師發現首例後,立即通報鄉衛生所,急速處置,短短數日之內,當地之某性大家族已有20餘人感染,其情況之緊急,令人擔憂,謝醫師乃奮不顧身冒著被傳染的風險與鄉衛生所人員並肩深入疫區作防治措施,整個療程未曾懈怠,所幸疫情即時獲得控制,嗣後雖尚有零星病例發生。記憶中,有一房人家80多人,其中有40人對「牛痘」反應,幸賴謝醫師巡守期間,隨時發現、隨時通報處置,於次年消除疫情。
光復之初,對於肺結核是沒有特效藥的,只有鏈梅素而已,但因鏈梅素有抗藥性的關係,衛教是更重要的一環。謝醫師對於傳染防治上指導病人隔離(也有病患不諒解謝醫師為防止傳染病所做的努力,但後來都了解謝醫師的用心及魄力),有許多不足為人道之辛苦及風險,但為了整體的鄉民,一切辛苦都值得。在偏遠地區由於醫療資源缺乏,也沒有特效藥,所以就從教育病人隔離防疫的觀念做起,及痰液等一些傳染病源的處理,以防傳染病擴大。謝醫師對於偏遠地區傳染病防治及教導偏遠地區的居民做好隔離防疫措施付出了不少心力。
謝春梅懸壺64年,是少數春節期間不休假的醫師。他說,民國37年除夕夜,獅潭、大湖等地有3名小孩感染白喉,送診所急診,他只有2瓶血清,及時救回3個小孩的生命。有了這次救人經驗,他春節期間絕不休假;60年來,每年過年期間,都有病人找他看診。數字雖微不足道,但重視生命、展現醫德及其救治過程之意義,則十分深遠,足為醫者之表率。
貧者不收費用 醫者救人也
謝醫師長年為貧困病患服務或義診,在健保開辦前擔任家扶中心特約家庭兒童免費診療診所醫師多年(民國83年曾獲苗栗縣家庭扶助中心貧困家庭兒童免費治療奉獻獎),長此以往,其已深諳服務地區之特性,平時應急之藥品、疫苗、蛇毒血清等,均不計成本,備足存量,益見其融入當地,奉獻人群之至高節操,福基診所為其行醫之第一站,歷經一甲子歲月,按其志節,該診所似將為其最後一站,其堅守崗位、濟世救人之醫者情懷,實足為典範。
他訓誡後生晚輩:「不要想賺錢而當醫師,當醫師不是要賺錢,是要救人的。」
積極參與地方建設 服務地方鄉親
擔任鄉民代表,50年前公館福基地方簡易的自來水設備就是謝醫師爭取來的。還有許多地方事務涉及廣泛的奉獻更讓他於民國88年榮獲苗栗縣政府好人好事代表之殊榮。謝醫師不僅對地方事務積極參與,對於公會事務亦是著墨不少,公會有固定的辦公室就是當時他在任理監事時提議促成的。
重視體育活動 關心學子教育
謝醫師對於縣運、鄉運、各類球類活動非常積極提倡,擔任近20年苗栗縣體育會理事長、縣排球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台北省北區排球委員會委員、縣棒球委員會的副主任委…等,並主動帶隊比賽。對於學子教育亦是責無旁貸,擔任苗栗縣福基國民小學家長會長任期31年,對於體育推教育在地方上是出錢又出力的號召者。
吸取新知 努力向上
謝醫師對於醫學新知也很有興趣,當年花了二萬多買了顯微鏡(當時的二萬多塊可以買相當於現在的土地將近一甲)。本會非常推崇謝醫師公會全聯會「活到老,學到老」對醫療知識的態度。謝醫師也時常參加研討會,接受新訊息。
最令人感佩的是,以四代同堂的他,別人早已「含飴弄曾孫」了,而他仍健步如飛,上山下水,在偏遠且醫療訊缺乏的地區,無論晨曦出現,或是月明星稀,甚至強風暴雨,均可見謝醫師熟悉的背影,出診服務鄉親。更可貴的是不因其年事增高而改變其敬業的精神,只懸念患者的病痛,而不問一己之飢寒,如此「史懷哲」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持續一甲子,無怨無悔。如今年事日高,竟仍拔山涉水服務病患,更重要的是他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如一,享受服務的快樂,只問奉獻不求回報。放眼全台灣,能有謝醫師此種醫療奉獻之精神者,可謂鳳毛麟角,幾可云「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尤其是全民健保實施以後,當年輕醫師忙於計較點值,占率等問題時,謝醫師仍毫無所動繼續付出、奉獻,更突顯其高風亮節。謝醫師說:「我的養生之道是出診走出來,每天忙著看病忙出來的,我還能幫忙鄉親多久,就會作多久,當醫師很辛苦,但救人就值得了。」
問謝醫師:你預計出診到什麼時候?謝醫師說:「醫師是作一輩子,有生之年將奉獻給病人」問謝醫師:怎麼不到處旅遊去享受享受呢?謝醫師說:「為病人看病就是享受。」
謝醫師96年度曾獲得本會頒發之醫療奉獻獎,今年度在次獲得本會理監事一致決議要讓默默付出,沒有包裝過的基層典範接受大家的贊許。在健保制度改變醫療生態,卻沒有健保的光環保護下,謝醫師守護病人的心始終如一,始終不忘醫師的天職且又積極從事地方公益,對病患的關懷、對社區的服務熱忱是地方上眾所皆知的,盼藉由醫療典範獎探尋出更多默默付出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