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台灣醫療典範廳
歷屆台灣醫療典範獎
2019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得主
林東燦 醫師
(左:陳時中部長 中:林東燦醫師 右:邱泰源理事長)
簡歷
民國38年 生於台灣雲林
民國63年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民國102年
榮獲第2屆兒童醫療貢獻獎(中流砥柱獎)
推薦理由及傑出貢獻事蹟
教學:(1)林東燦醫師任教台大醫學院超過35年,退休後仍繼續擔任部分課程,教學亦受到學生的肯定,回饋滿意度均達90%以上。另外,他是第一批自願擔任「小班教學」的教員,更不辭辛勞遠赴Johns
Hopkins大學跟隨William
Bell教授學習如何教導醫學生「問題導向的學習」,進修一個月回國後便一直帶領好幾年的小班教學,對教學的設計編排亦投入很多心力,奠定了台大醫學院小班教學成功的基礎。(2)臨床教學上也非常認真,涵蓋病房迴診、門診教學,教學對象除了醫學生以外,也包括住院醫師及接受血液次專科醫師訓練的研究員。除了知識的傳播外,更以身教來教導學生,他幾乎全年無休,即使周六、日,甚至農曆年亦一定去巡房。臨終病人的陪伴也一定親力而為,所以有研究員在畢業致詞時特別提到這點很感動他。雖然他以為這是醫師應該做的份內事情,但他認為醫學教育尤其倫理教育應該身教重於言教。(3)目前他擔任血液基金會顧問,除在醫學會場合發表演講導正醫師們及醫檢師們的輸血新觀念,也親自赴各大、小醫院宣導正確的用血觀念,如減白血品的好處與應用,除使輸血安全提昇、減少不良輸血反應外,更加強推動病人血液管理(PBM),使病人用血能更加適當,減少不必要的輸血,除節省健保支出外,也減少病人輸血所導致的種種風險。目前擔任輸血學會血液監控系統的召集人除定期審查通報案件,並會在國內外的相關會議代表台灣報導監控系統的最新現況亦獲得各國的興趣與迴響。
服務:(1)林醫師對於各相關醫學會的事務,均投入很多時間與精力且均獲得好評:a.擔任小兒科醫學會理事,也擔任財務長達12年之久,並使學會財務非常健全,獲得全體會員的稱讚,而各任理事長均捨不得更換直至他屆退休之齡。b.創辦血庫基層人員訓練班,更加入進階班的深度課程及血庫醫師再教育。理事長期間積極向衛生署建議溝通希望導入「全國輸血不良反應通報」作業,於2015年與時任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葉金川醫師簽署共同合作備忘錄以建置通報系統,由基金會負責硬體建置,輸血學會負責軟體設計,如輸血不良反應的定義、通報內容等。將來藉著大數據的分析,對於輸血安全的提升及輸血政策的擬訂,將有很大的助益。c.擔任血液病學會理事長任內積極推動會務制度化,並舉辦許多學術活動,推廣血液新知及最先進的治療方法,提升血液病的研究及治療水準不遺餘力。期間亦積極推動兩岸學會的交流及與歐洲(EHA)、美國(ASH)及日本(JSH)等國之血液病學會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每年舉辦共同討論會,提升國際能見度外亦幫助國內血液學的研究。d.目前仍擔任台灣臨床檢驗醫學會、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及台灣輸血學會的常務理事,及台灣組織相容暨免疫基因醫學會理事,對於會務的推廣、新制度的建立及新方案建議均貢獻良多。(2)兒童癌症基金會的建樹:擔任執行長期間,針對基金會過去不足或法令之更新,建立各項標準作業流程,使基金會制度運作更加完善。今年3月蒙董事會之推薦成為基金會董事長,更將朝永續經營、制度化及國際化的方向邁進。成立各癌症研究小組,不定期召開會議以更新、制訂新方案。目前十大常見兒童癌症均有共同治療方案,而期間的協調溝通乃至定案,皆由林醫師促成。而每年也會因應研究小組的需要,邀請國外學者參與顧問醫師會議,與所有顧問醫師討論,俾使治療方案能更完善,提升治癒率減少副作用,達到世界第一流水準。(3)台灣血液基金會的貢獻:2015年擔任輸血學會理事長期間,與當時血液基金會董事長葉金川簽署共同合作備忘錄。他們認知到捐血單位有捐血人的大數據,但如果沒有受血人的資料庫,便無法應用。是以在2年內合作建置「台灣輸血不良反義通報系統」,並由5家醫學中心試行通報,今年已推行至34家地區醫院以上的醫院。此工作乃會由通報系統召集人林東燦醫師繼續推行,希望將來能發揮大數據分析功能,以制訂我國特有的血液政策。另外,他目前擔任血液基金會顧問,統籌各中心醫師及醫務組以制訂有關捐血人標準及輸血安全相關事宜。(4)他擔任衛福部醫材審查委員會、新藥審查委員會多年的委員,對案件審查仔細用心、嚴格把關,仿單之修改亦不偏頗固執,相信對我國醫材、新藥的上市及安全有相當幫助。在國血國用諮詢委員會裡亦積極提倡國血國用的好處,並藉著影響小兒科及血液病學會,使健保署在今年改變IVIG(免疫球蛋白)的適應症,尤其對兒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ITP)的使用改為第一線藥物,使患童免於併發顱內出血甚至死亡等併發症。去年接任健保爭議審議委員,對有爭議案件依其豐富的學養及臨床經驗幫忙健保署做最後的把關,相信對延宕案件的解決大有幫助。
研究:(1)林醫師目前已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超過300篇有關小兒血液、腫瘤制病機轉或治療成果的文章,也有輸血相關研發或使用的論文,其中不少是在高影響係數的期刊,例如JCO、Blood、Leukemia、Pediatric
Blood and Cancer、Biomaterial等。過去主要的研究興趣為白血病的成因,投入很多的時間與財力。在這方面雖然尚無法突破,但其團隊藉著這個機會做出了全球唯一的8隻miRNA基因剔除的老鼠,其中1隻在肝癌的研究有突破性發展;另1隻在自體免疫疾病的研究也有相當進展,近期內即將有結果公諸於世。(2)另外在海洋性貧血,除基因篩檢、新排鐵藥劑的臨床試驗,此類病人輸血併發症的追蹤如T2*、R2等,他也積極參與;當然是否有可以減少輸血的方法或基因治療,也是治癒唯一的方法,團隊也會拭目以待。(3)神經母細胞瘤方面,研究團隊更是跨科系、跨院的組合,在世界學會亦多有文章發表受到國際的矚目。免疫治療方面,透過陳鈴津院士的幫忙、兒童癌症基金會與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的整合,可望將此兒童特有且難治的疾病大大改善及治療成效。其他常見兒童十大癌症在TPOG各種治療方案的進行下,其治療成績也年年提昇,這當然是所有成員的努力結果,但林醫師對TPOG所提供的物力、資源的整合,可謂功不可沒。(4)自1996年起在兒童癌症基金會的協助下,主持成立細胞庫,收集兒童各種癌症的細胞加以冷凍冰存,提供TPOG同仁日後研究之用。因此,能有許多血液或癌症相關論文刊登於知名雜誌。
國際:(1)林東燦醫師擔任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期間,與EHA、JSH建立起良好關係,每年的年會均有Joint
Symposium,由西方專家就同一主題發表研究成果並討論有何異同,至今仍持續進行。也與ASH建立合作關係,提供我方資料使其能在演講中加入我國的研究成果,因此也將台灣血液病的研究推向國際。(2)2017年他以台灣輸血不良反應通報系統召集人之身分,獲世界血液監控聯盟之邀請,隻身赴英國曼徹斯特報告我國實施情形。與會人士包括美國FDA官員及IHN理事長Erica
Wood,均對我國情況很感好奇且加以讚許,為我國外交上打了一場勝仗,提高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3)擔任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期間,每年均代表TPOG在亞洲小兒血液腫瘤共識會中發表成果,與會其他國家雖如日、韓,也很羨慕台灣有TPOG這麼合作良好的組織。他也歷次提攜後進一起參與會議,今年也爭取到明年6月在台灣舉辦,藉時TPOG顧問醫師們將有機會與國外學者共同切磋,進而能在有共同興趣的部分加以合作,希望能藉此將TPOG推向國際舞台。(4)1995年他奉派赴越南幫忙進行其第一例異體骨髓移植,期間為了解決病人缺乏血小板的情形,二次攜帶分離機的醫材赴越,使病人免於出血的問題而使移植順利成功。這也使越方骨髓移植信心大增,日後陸續完成移植之個案迅速增加,也可在世界學會中發表論文,因此奠定了其在東南亞開發中國家骨髓移植領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