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典範廳

歷屆台灣醫療典範獎

2021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得主

馬惠明 醫師

(左:賴副總統清德 中:馬惠明醫師 右:邱泰源理事長)

簡歷

  • 民國53年 生於台灣台北
  • 民國78年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畢業
  • 民國87年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政策與管理系哲學博士畢業
  • 民國90年 榮獲台大醫學院北美校友會最佳臨床教師獎
  • 民國97年 榮獲台大醫院教學優良獎
  • 民國99年 獲頒財團法人外傷防治暨災難醫學研究基金會特殊貢獻獎
  • 民國99年 獲頒台北市政府消防局到院前緊急救護技術工作績效卓越獎
  • 民國99年 榮獲台灣急診醫學會2010 年會最佳論文獎
  • 民國100年 榮獲臺大醫院優秀著作獎
  • 民國104年 獲頒衛生福利部緊急醫療救護貢獻獎
  • 民國105年 獲頒亞洲緊急救護協會亞洲緊急醫療終生成就獎
  • 民國109年 榮獲科技部未來科技獎

推薦理由及傑出貢獻事蹟

  1. 打造緊急醫療救護體系,建立國內公共場所AED制度,活人無數:馬惠明醫師是台灣發展緊急醫療的先驅,獲教育部「急診醫學」公費留學。1998年先以台大醫院為基地,建立「醫院雙軌制到院前救護服務」,啟動國內到院前高級救護的先河;2000年推動到院前緊急救護之早期電擊計畫,建立社區生命之鏈重要環節;2002年首創高級救護技術員訓練,開始針對危急個案,開展到院前高級救護,成為亞洲都會緊急救護的先鋒;2011年接受衛生署委託,帶領跨領域團隊,規劃我國公共場所自動電擊器(AED)制度:研擬緊急醫療救護法修訂,使成為亞洲最完備的公共場所AED與好心人保護法規範;建構三層級民眾教育架構;設計公共場所AED八大類場所佈建策略,並打造公共場所AED登錄制度。2013年修法以來,公共場所AED登錄已達9000多具,累積急救成功案例超過700例,讓臺灣經驗成為國際間廣泛學習對象。院前心跳停止的出院存活率,從1990年代的1.4%,上升到目前的8%-10%,有七倍的進步,接受公共場所AED急救的心室顫動病患,意識清楚的出院存活率更高於五成。
  2. 身先士卒投入本地與國際災難醫療救援:1999年九二一震災當日,馬醫師擔任台北市東興大樓現場救護醫療指揮,之後也率領台大醫院雲林醫療救援隊,與美國維吉尼亞之城市搜索救援隊伍合作,前往雲林斗六擔任搜索救援工作。2004年底印尼亞齊海嘯期間,受行政院衛生署指派,帶領國家級災難醫療救援隊,前往亞齊省投入國際災難救援工作,與國際救援團隊並肩作戰,並接受衛生署表揚。
  3. 弭平偏鄉醫療缺口,讓急重症沙漠變綠洲:雲林全縣屬於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面臨醫療資源不足,分配不均,人口老化,就醫困難等多重挑戰,馬醫師於2016年接任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秉持「中台灣健康守護」使命,致力提升偏鄉醫療,並發揮急重症專長,建構雲林急重症照護網。先在既有基礎上,深化全縣唯一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急重症照護能量,增設急重症中心,外傷中心,神經醫學中心,燒燙傷加護病房,又與到院前救護系統及區域內急救責任醫院積極合作,導入院前高級救護,創傷繞道分流,以及十二導程心電圖等服務。讓心跳停止,重大外傷,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等急重症,都建立起院前與院後搶救的綠色通道,逐步建構完整照護網絡,讓雲林從急重症沙漠變綠洲。
  4. 打破醫界藩籬,首創區域聯防架構,建立急重症資源共享新典範:雲林縣醫院急重症專科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均,導致急診病患必須承受外轉的風險,馬醫師在2018年首創「斗六雙星區域聯防」架構,讓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與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打破醫界藩籬,共享整形外科與神經外科專科人力資源,雙方透過合作協議,互聘兼任主治醫師與支援報備,打造人力大水庫,進行聯合排班。秉持「以病患為中心,往來無隔閡」的精神,透過通訊科技,建立雙向即時的遠端病歷與視訊傳輸,讓兩家醫院的急診病患,都能透過聯合值班與遠距醫療,獲得對方專科會診服務。原本斗六兩院間的區域聯防機制,更進一步邀請虎尾若瑟醫院與雲林基督教醫院加入,並擴大科別,成為「雲林四星」。「區域聯防」架構不但是國內醫界之創舉,更為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急重症資源整合模式,建立新典範。
  5. 善用資通訊科技與創新服務,解決醫療不平等,打造雲林成為遠距醫療示範縣: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於2017年推動成立遠距醫療中心,在馬醫師擘劃的「安心雲林醫院聯防」的架構下,繼「區域聯防」之後,陸續推出「智慧遠距傷口照護」、「高危新生兒外接監測」、「兒童心臟病篩檢遠距群助」等多項智慧醫療方案,成功結合資通訊科技與創新醫療服務模式,為偏鄉醫療面臨的資源缺乏與就醫困難等痛點,提出令人驚艷的解決方案。「智慧遠距傷口照護」深入偏鄉機構與居家,讓困難壓傷傷口終得痊癒;「兒心篩檢群助」巧妙利用數位心音與心電圖,專科人力群助機制以及異地雲端平台判讀,讓偏鄉學童得到比都會區更仔細的心臟病篩檢;透過「政策,醫療,產業」的鐵三角,連結中央與地方衛生主管機關,不同層級醫院、診所與長照機構,以及研發機構和資通訊產業,在雲林建立完整的遠距醫療生態系。這些智慧醫療創新不但陸續獲得SNQ與台灣永續獎的肯定,也讓雲林成為遠距醫療的示範縣市。
  6. 領導新冠肺炎防疫並積極導入科技策略: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馬醫師積極導入科技防疫策略,創造防疫需求、民眾權益以及醫療安全三贏局面。疫情初始,臺大醫院與雲林縣政府合作,於2020 年2 月12 日率先推出國內首創的「居家隔離檢疫病患通訊診察」,滿足居家隔離檢疫民眾就醫需求。疫情期間更打造低接觸的科技智慧病房,並前瞻部署COVID-19 低血氧偵測與症狀追蹤居家照護系統,於2021年5月疫情升溫期,立即提供COVID-19居家照護包,供衛福部醫福會居家檢疫所使用。
  7. 推動國際醫療援助與合作,讓台灣發展經驗嘉惠其他國家:除積極推動急重症與創新醫療外,馬醫師帶領雲林分院邁向國際,在2017年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合作,在當時我國最大邦交國非洲布吉納法索第三大城古都古友誼醫院派駐中華民國醫療團醫療長,提升該院急重症能力,協助建立當地百萬人口的第一個加護病房,並安排四名布國學員來雲林接受三個月臨床訓練。同時響應衛福部新南向「一國一中心」的政策目標,開展印尼東爪哇的國際醫療交流合作,與泗水愛爾朗加大學醫學院以及第二大城瑪瑯的布拉維加亞大學醫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在2017-2019 連續三年,帶領團隊前往瑪瑯與泗水辦理急重症與護理相關研討會及工作坊,深獲好評,並在2018 年起定期接受印尼醫療人員來台接受急診,重症與護理相關的訓練,以協助提升醫療技術,嘉惠當地民眾。在2020 年COVID-19 疫情期間,與外貿協會及外交部合作,分別與非洲,以色列舉行高規格視訊研討,分享台灣的防疫成果,也突破疫情限制,安排四位印尼醫療人員前來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接受為期四個月的急重症訓練。
  8. 緊急醫療與復甦醫學相關研究與教育成果豐碩:馬醫師投入急診醫學,緊急醫療與復甦醫學相關研究,成果豐碩。他的臨床教學生動活潑,頗獲好評,得到台大醫學院北美校友會最佳臨床教師獎與台大醫院教學優良獎肯定。2002年起,開創本地高級救護人員EMT-P為期1380小時訓練,團隊訓練國內超過半數的高級救護技術員。歷年來也接受衛生署與衛生福利部的委託,主編國內初,中級,與高級救護技術員之教科書,以及公共場所民眾CPR+AED 之教材與線上學習。
  9. 推動緊急醫療救護與復甦醫學之區域與國際合作:馬惠明醫師2000年起代表台灣專家參加歷次國際心肺復甦與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引之制定,並於2004年創立亞洲復甦聯合會,提倡亞洲區域復甦醫學相關教育推廣。2009年創立泛亞洲復甦醫學研究群,目前該研究群已經擴展至十三個國家,為世界上最大型的跨國心跳停止研究群。在2018年當選亞洲緊急醫療救護協會理事長,目前仍持續帶領這個涵蓋亞洲地區二十一個國家與地區的國際性組織,致力亞洲地區緊急醫療的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