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典範廳

歷屆台灣醫療典範獎

2017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得主

許權振 醫師

(左:陳時中部長 中:許權振醫師 右:邱泰源理事長)

簡歷

  • 民國40年 生於台灣台中
  • 民國65年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 民國73年 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畢業
  • 民國103年 榮獲臺中市大臺中醫師公會卓越貢獻獎

推薦理由及傑出貢獻事蹟

  1. 許權振醫師有感於新生兒聽力篩檢對於先天性聽障兒童早期診斷和療育的重要性,於2003年成立『嬰幼兒聽力聯合委員會』,承接國民健康局的研究計畫,開始推動我國的「全面性的新生兒聽力篩檢」,除主編完成第一版「嬰幼兒聽力篩檢指引手冊」,更完成初版的「新生兒聽力篩檢登錄和聽損個案追蹤資料庫系統」,以利追蹤篩檢結果和進行後續的療育工作。經過『嬰幼兒聽力聯合委員會』的夥伴繼續的教育和推廣,努力將近10年,終獲衛福部肯定「全面性新生兒聽力篩檢」的重要性,提供公費的『新生兒聽力篩檢』,讓全國新生兒聽力篩檢率達97.3 %,朝向『台灣沒有不會說話的聽障兒』的目標繼續努力。
  2. 許權振醫師於1988年到美國麻薩諸塞州眼耳醫院進修人工耳蝸(電子耳)的新科技,回國後主持臺大醫院耳鼻喉部的人工耳蝸計畫,為我國執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先驅之一。以往一個人工耳蝸約台幣60~90萬,非一般家庭負擔得起,許醫師除參與擬定「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更多次向全民健康保險申請把人工耳蝸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可惜都未成功,直到104年許醫師被聘為諮詢專家參加全民健康保險特殊材料專家諮詢會議,極力推薦應該納入健保給付。中央健保署終於公告於今年7月1日開始給付人工耳蝸,毫無疑問這是兩耳重度以上聽損者的一大福音。
  3. 許醫師從2002年起建立臺大醫院耳鼻喉部的分子生物實驗室和國人耳聾基因檢體庫,致力於本國的遺傳性聽損的基因診斷,至目前為止,耳聾基因檢體庫有超過3500個家族和5400個以上的檢體,為國內最大的耳聾基因檢體庫,並提供耳聾基因診斷的各種臨床服務,事先提出具體建議,希望今日的努力能夠在將來為耳聾病人謀求更大的福祉,而將所有最新的研究發現,廣泛地應用於遺傳諮詢,甚至基因治療之上。
  4. 建立聾基因置換鼠的動物實驗模式,許醫師與臺大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合作,未來預計在此等基因置換鼠進行內耳生理實驗,以釐清其致病機制,並作為研發新型態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基因治療及幹細胞治療)之基礎動物模式。
  5. 許權振醫師積極參與國際醫學會議事務,提高台灣在國際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界名聲和影響力:參與亞太人工耳蝸與相關醫學的學會創建(1995年),不但奠定亞太人工耳蝸醫學會議在人工耳蝸專門醫學領域國際會議的重要性和地位,也提升台灣的國際名聲和影響力。此外於2013年在韓國首爾召開的第20屆世界耳鼻喉科醫學會聯盟(IFOS)的大會中許權振教授成功維護我國的正式會籍,他對維持我國在世界耳鼻喉科醫學界的國際名聲和世界耳鼻喉科醫學會聯盟的會員國會籍居功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