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台灣醫療典範廳
歷屆台灣醫療貢獻獎
2022年度【台灣醫療貢獻獎】得主
馬 旭 醫師
(左:薛部長瑞元 中:馬 旭醫師 右:周慶明理事長)
簡歷
- 民國47年 出生於台灣台北
- 民國85年 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畢業
- 民國107年 榮獲衛生福利部三等衛生福利專業獎章
推薦理由及傑出貢獻事蹟
-
馬旭自民國74年任職臺北榮民總醫院服務迄今逾37年,除戮力於燒燙傷醫療工作,在擔任整形外科主任、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臺北榮總外科部主任、副院長,致力提升臨床服務品質,督導單位在各專業領域之傑出表現屢獲肯定。從事公職後主要重大工作貢獻臚列於后:長期與兒童燙傷基金會合作,推廣燒燙傷防治。並於八仙塵爆時促成台積電慈善基金會透過兒童燙傷基金會服務受傷民眾,發揮社會大愛。
-
臨床救治:92年臺北榮總緊急收治蘆洲大囍市社區火災病患。100年與台大、馬偕專家受邀至三總會診於宜蘭員山鄉204兵工廠發生氣爆意外的病患。103年高雄氣爆,協助衛福部掌握可用燒傷治療資源。104年八仙塵爆,除協助北榮醫療跨專科團隊收容救治大量傷患。105年受命出任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同年6月於該院成立燒燙傷復健暨急性後期照護中心,繼續服務八仙塵爆傷友身心復健與治療肥厚疤痕與孿縮等來協助受害者重獲健康回歸社會。經統計該中心106年底合計門診已達1868人次,物理與職能治療達8174人次;雷射治療肥厚疤痕與孿縮於106年單年即達496人次。後於105年分別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燒傷中心及德州大學燒傷中心簽訂MOU,並於106年底,協助兩位塵爆傷友赴德州大學燒傷中心雷射治療肥厚疤痕。
-
學術研究上,計發表逾百篇學術論文,我們使用2010年健保資料庫進行全國流行病學的分析,從而獲得更全面的瞭解。這些資訊除了提供我們來提高照護品質外,也讓國內外學者可以進行流行病學的比較。臨床治療燒傷,有無吸入性損傷總是被強調的重要預後因子。但它對輕中度燒傷生命衝擊的威脅,仍時有爭議。我們研究發現,在輕中度的燒傷病患,有無吸入性損傷,對於死亡率是有統計學的意義。這提醒我們,在臨床治療這類病患時,要特別注意相關的呼吸治療,以期能增加病人存活的機會。在嚴重燒傷病患,有一定風險發生急性腎損傷。我們動物實驗的研究發現,經靜脈投予脂肪幹細胞能經由抗發炎,減少細胞凋亡等機轉,來挽救急性腎損傷。在燒傷外耳重建,一直是整形外科的挑戰。八仙塵爆未發表的統計顯示,有15%的傷友,有至少一側的外耳廓損傷畸形。我們利用脂肪幹細胞在裸鼠動物實驗,成功的製成外耳廓,且可以持續達一年而未坍陷。這些基礎研究希望將來有機會,進而為燒傷病患爭取更多的治療選擇與機會。